• 服务热线
  • 0596-7685099 7684099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展望

发布时间:2012-04-18 来源: 成发农业点击:1038762次【关闭】
    我国食用菌产业成就主要表现在: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科研工作得到加强, 教育不断强化; 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以及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较快; 出口贸易增长, 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存在的问题: 育种工作滞后, 生产方式落后, 单位面积产量低, 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较薄弱。
关键词 中国; 食用菌; 产业; 成就; 问题; 展望
  我国是对食用菌认识和利用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5 000 —4 000 年的旧石器时代, 国人就开始采食蘑菇。我国也是食用菌栽培最早的国家, 多种食用菌栽培起源于我国, 同时也是食用菌栽培种类最多的国家。1924 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我国的食用菌栽培完全是人工砍树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 种类主要为木腐菌香菇、黑木耳和银耳。
中国食用菌产业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1956 —1965 年十年间,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期间主要推广人工接种技术。此后, 直至改革开放的1979 年, 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处于人工栽培和半人工栽培参半的状态。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食用菌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加强, 食用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成效卓著
1.1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1978 年我国食用菌产量为6 万吨, 只占当年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517 %。1987 年以前,日本是世界上******的香菇生产国和出口国, 至1987 年我国的香菇总产量以领先114 万吨首次超过日本。1988 年中国香菇、蘑菇、木耳等食用菌产量已达70 万吨, 总产量跃居************, 香菇出口达20 万吨, 首次超过日本。1990 年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 总产量首次超过100 万吨, 此后几乎每年以15 %以上的速度递增, 2003 年突破1 000 万吨。1988 年以来, 我国一直是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 产值
仅次于粮、棉、油、果、菜, 居第6 位。2007 年总产量达1 682 万吨, 总产值达700 多亿元, 占世界总产量的70 %以上, 从业人员2 000 多万人。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园艺产业和创汇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食用菌的优势产区基本形成, 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四川、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等省。2007 年全国有6 个省(河北、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四川) 年产量超过100万吨, 11 个省超过50 万吨。东北以黑木耳为主, 2007 年东北三省的黑木耳产量占全国的60 %; 山东省2007 年双孢蘑菇产量已超过江苏、福建两省, 达3916 万吨, 居************。河南主产平菇, 福建省的双孢蘑菇和香菇产量居************, 云南以野生食药用菌为主。许多省都形成了食用菌重点产区。福建省漳州市是我国蘑菇罐头生产、加工、出口最集中的区域, 已形成蘑菇种植、加工、出口的完整产业体系, 蘑菇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漳州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中每年在漳州生产、加工和出口的蘑菇罐头占全国蘑菇罐头的60 %~70 % , 是我国蘑菇罐头生产、加工和出口流通中心,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蘑菇城”。山东邹城是我国北方双孢蘑菇******的生产和加工基地, 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发展到460 多万平方米,
生产鲜菇达到6 万多吨, 产值达到6 亿多元, 菇农年人均收入8 600 元, 并有不少产品出口, 2006 年出口额超过1 000 万美元。__
1.2  科学研究得到加强 我国逐步建立了食用菌科研体系, 包括*********、省级、地市县级的食用菌专业
科研机构, 据初步统计有专业科技人员500 多名。目前从事食用菌研究的相关科研机构上百个, *********和
省级的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
院食用菌研究所、湖北省食用菌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等; 还有一批地市级、县级和民办的食用菌科研机构; 此外, 一些高等农业院校也是我国食用菌科研的重要骨干力量。以上科研体系每年承担多项食用菌科研项目, 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3  食用菌教育不断强化 全国有多家高等农业院校先后开设了食用菌专业或食用菌课程, 培养食用菌专业人才, 并进行食用菌的研究工作。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系统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与此同时,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普及教育和培训。
1.4  食用菌推广体系渐趋完善 我国的食用菌技术推广体系是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 而言, 在经济(园艺) 作物技术推广机构中有专门人员从事食用菌技术推广, 在一些食用菌主产区还设有专门的食用菌技术推广和产业开发机构。如福建省和山东省建立了省级食用菌推广站或工作站; 许多食用菌主产县也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
1.5  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质量监管工作有所加强 1987 年, 中国制定并颁发了第一个食用菌相关的国家标准———《黑木耳》GB 6192 - 1986。据不完全统计, 到2007 年, 我国食用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现有食用菌国家标准21 项、行业标准52 项, 标准涉及食用菌菌种和产品(品种) 、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农残重金属、产品加工、成分含量等诸多方面。
在完善标准体系的同时, 我国大力推进食用菌全程标准化: ①食用菌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 ②投入品的标准化; ③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④食用菌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 ⑤食用菌产品及其加工品包装、储藏、运输、营销的标准化。
与此同时, 我国不断加强对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质量监管, 基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监督测试体系, 其中食用菌专业检测机构4 个; 按照2006 年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 定期、不定期对食用菌质量安全进行检查, 并公布结果, 使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在菌种管理方面, 国家农业部发布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组织对食用菌老品种的清查管理, 认定了107 个品种。目前我国食用菌主产区已基本实现食用菌产品无公害生产, 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生产、经营企业质量安全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1.6  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我国正在不断培育出食用菌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目前, 商业化栽培的食用菌已经达到50 种左右, 其中已规模化商业栽培的30种, 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据统计, 我国年产量超过10 万吨(鲜) 的大宗栽培种类有13 种, 分别是平菇、香菇、黑木耳、毛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滑菇、草菇、灵芝、杏鲍菇、白灵菇、茶树菇、银耳; 超过百万吨的有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黑木耳、毛木耳等5 种。中国食用菌栽培的种类不断增多,除常规的栽培种类外, 珍稀食用菌、野生菌驯化开发迅速, 如姬松茸、阿魏蘑、鸡腿菇、灰树花、榆黄蘑、白金针菇、大球盖菇、杨树菇等。此外, 羊肚菌、牛肝菌、鸡油菌、松茸等野生菌的开发也取得了可喜进展。另一方面, 中国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 有效地提高了食用菌生产水平。近年来重点推广的项目有以下4 个。
(1) 利用农业废弃物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大部分是木腐菌, 我国食用菌科技人员和广大菇农, 逐步摸索成功利用棉籽壳、麦草、稻草、玉米芯、玉米秆、废棉、豆秸等农业废弃物做培养基栽培食用菌, 不仅节约了木材, 缩短了生产周期, 还提高了转化率。如木耳采用段木栽培, 每立方米木材在3~4 年内仅产干耳12 千克左右; 采用代料栽培后, 100 千克干料在4 个月内可收干耳815 千克, 转化率达到100 %。据估计, 我国栽培食用菌每年要消耗2 000 万~3 000 万吨农作物秸秆。
(2) 利用塑料袋栽培食用菌技术。我国从1986 年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塑料袋栽培技术, 迅速提高了产量。2007 年我国香菇产量达到288 万吨, 居************。这一技术不仅简化了生产程序, 而且提高了转化率, 如香菇的栽培方法, 由压块栽培改为塑料袋栽培后, 转化率从40 %提高到80 %~100 % , 生产周期由原来的1 年缩短为8 个月。
(3) 二次发酵技术。在双孢蘑菇生产上, 我国开始时是采用一次发酵技术, 单产低; 推广二次发酵后, 单产从每平方米3~5 千克, 提高到8~10 千克。双孢蘑菇从福建推广到北方各省, 在我国已是仅次于平菇、香菇的第三大食用菌品种。
(4) 驯化的新品种和稀有品种的推广应用。我国食用菌野生资源丰富, 近年来, 驯化成功的竹荪、茶树菇、白灵菇、灰树花、鸡腿菇等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如白灵菇2007 年全国总产量已达18 万吨, 茶树菇23 万吨, 鸡腿菇44 万吨, 给市场提供了新品种,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
2  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 以及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得到较快提高
鲜品是国内食用菌产品市场的最主要流通形式, 干品、腌制品、罐头是我国食用菌在国际市场的主要商品形式。食用菌的加工已进入了机械化阶段, 主要加工形式是机械热风干燥、冷藏保鲜、浸渍和制罐加工。食用菌产品除了以往的脱水烘干制品、罐头制品、腌制品外, 业已开发了速冻制品、真空包装制品、饮料、调味品(香菇方便汤料、金针菇精、蘑菇酱油等) 、方便食品(蘑菇泡菜、香菇脯、冰花银耳、茯苓糕、平菇什锦菜、食用菌蜜饯等) 、保健品(虫草冲剂、灰树花保健胶囊、灵芝保健酒等) 、药品(云芝糖肽, 香菇多糖的针剂、片剂等) 。食用菌产品已进入精深加工的产业化阶段。
食用菌罐头是主要的食用菌加工和出口产品。现有食用菌罐头加工大小企业数百个, 且以千吨级的小型加工厂为主。年加工食用菌罐头能力万吨以上的专业加工厂有20 多个。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也不断提升。我国的食用菌生产以农户家庭为主体。近年来许多生产区都组建了多种形式的食用菌行业协会, 有不少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原料基地, 实行规范化的原料生产, 以保证原料质量安全和稳定供应。
3  出口贸易快速增长, 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国际贸易量140 万吨(折鲜计) 左右。近10 年我国食用菌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 % , 占全球贸易量的40 %。我国食用菌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按照出口量和创汇量依次为日本、北美、欧洲、东南亚。
我国食用菌出口2006 年达60138 万吨, 创汇11121 亿美元, 2007 年增加至71146 万吨, 创汇14134 亿美元。出口商品的类别有34 个, 其中大宗产品有双孢蘑菇、香菇、野生菌等。双孢蘑菇以罐头为主,2006 年出口25 万多吨, 创汇2159 亿美元, 2007 年出口3116 万吨, 创汇近4 亿美元。其次是盐渍蘑菇。香菇以鲜菇和干菇为主, 2006 年出口鲜菇212 万吨, 干菇117 万吨, 2007 年出口鲜菇2 万余吨, 干菇119万吨。野生菌以松茸、牛肝菌为多。除此以外, 木耳、银耳、块菌等也有少量出口。
香菇和木耳出口基地县也在逐年增加, 除了传统产业的浙南闽北诸多地县外, 河南、湖北、辽宁等省近年都发展形成了出口香菇或木耳的规模生产县。2005 年, 全国有出口香菇基地县20 多个, 如浙江的庆元、磐安, 福建的古田、寿宁, 河南的西峡, 河北的平泉等; 出口木耳基地县9 个, 如黑龙江的东宁、牡丹江, 吉林的汪清、蛟河, 四川的青川等。
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途径
411  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用菌产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育种工作滞后。我国食用菌育种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自育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还不够理想, 同时菌种生产秩序也欠规范。
(2) 单产低。发达国家的双孢蘑菇、金针菇、真姬菇、灰树花、香菇等都已实现了工厂化栽培, 自动化程度高, 管理科学, 单产高, 如双孢蘑菇每平方米可达50 千克以上。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日产量******可达40 吨, 折合亩产10 万千克, 是传统方法的30 倍, 作业人员年效率2 万千克P人。在我国, 食用菌生产方式大部分品种是农户分散栽培, 手工操作, 靠塑料大棚控制环境, 在自然温度下季节性种植; 双孢蘑菇栽培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也只是用砖砌菇房。生产方式落后, 单位面积产量低, 如双孢蘑菇一般每平方米产量只有10 千克左右。
(3)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较薄弱。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个别地区化学药剂和农药的使用不规范, 菌种培养基不合格导致安全卫生问题和贸易摩擦; 设施过于简陋, 建筑缺乏规范, 导致环境可控性差, 病虫害发生严重, 增加产品安全的隐患。412  发展的途径 我国开放的政策环境, 丰富的原料、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 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今后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围绕“优化布局、量质并举、生态高效、扩大出口”的发展思路, 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今后工作的重点如下。
(1) 加强育种等科学研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食用菌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也是科技密集型产业。产业综合系统效益的提高,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食用菌的科研工作, 2007年以来农业部启动了2 个重大项目, 组织力量在育种、病虫害防治、加工和工厂化生产等方面组织开展攻关, 有望获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2)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保障产品质量。规模化是实行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前提, 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近年发展起来的菌种生产、拌料、分装、接种、传递、过程控制等作业机械使得规模化生产菌棒成为可能, 为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应当积极总结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模式, 实行“协会+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等产业经营方式, 并加强技术示范和培训, 在更大范围推进食用菌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同时切实加强对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质量监控,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出口食用菌基地要着力推进良好农业规范的实施和认证工作。
(3) 合理规划布局, 实现可持续发展。食用菌生产对原料资源有着较强的依赖性。食用菌生产使用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皮壳和林业副产品木屑, 运输距离过长导致成本提高。我国一些香菇老产区木屑用量较大, 由于资源有限, 发展受到制约; 合理布局, 才能持续发展。今后, 要在水稻、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的主产区, 合理布局食用菌的生产品种和季节, 重点发展以秸秆为主料生产的平菇、双孢蘑菇等品种, 加快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格局。
在线咨询
在线留言
索要报价
扫一扫

扫一扫
进入手机网站

服务热线
0596-7685099

返回顶部